桑榆之韵
邹本东
山东荣成人,1941年生,著名摄影家,现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艺术摄影学会艺术顾问、齐鲁摄影学会艺术顾问。曾任山东省出版总社副社长,并兼任山东画报社社长、党委书记。1992年,被人事部、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中国第三届摄影金像奖‘开拓杯’奖”,获“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学院荣誉’奖”称号。2014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1994年起任职山东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十年间,在国内首创“摄影奖励基金”,用以培养新人、奖掖后学及奖勉在国内外获得大奖的山东摄影家,促进了山东摄影事业的长足发展,使山东摄影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繁荣局面。
姜衍波
1955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2年至1975年在山东省艺术学校美术科学习,毕业后在山东省出版局《山东儿童》编辑部任美术编辑。1978年至1982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1982年始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后任山东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当代油画院院士委员会主任、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中国油画》《中国艺术家》《读者》等刊物对其绘画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作品多被各级美术馆收藏。
阳光下的威尼斯(组画)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读姜衍波的油画作品(上)
●曹意强
这篇评论,并非应姜衍波之邀而作,是我主动要写的。我这样做,并不因为他是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也不因为他在出版界的光环。他至今仍然是艺术媒体界唯一荣获韬奋出版奖的人物,他还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主持出版的美术画册书籍多次获国家图书奖。鉴于他向中国介绍俄罗斯艺术成绩卓著,俄国政府授予其普希金文化奖。显然,衍波在出版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与他的艺术人生密切相关。我觉得,正是支撑其职业生涯的态度,值得大书特书。“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就是衍波的人生剪影。无论他做什么,在哪里,艺术、生活和工作总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繁忙的信息时代所缺失的生活取向,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赋予了衍波油画以生命特质。
油画是欧洲发明但已为世界所共享的艺术类型。在近代美术史中,它与国画一起形成中国美术的主要力量。油画的基本语言起源并成熟于欧洲,就如学习欧洲某种语言那样,无论是哪国哪地的油画家,皆必须首先掌握其基本性能、技法和表现手法。姜衍波和许多杰出的油画家一样,始终将自己的油画创作奠基于对欧洲传统的理解之上。他遍访佛罗伦萨、威尼斯、普拉多、巴塞罗那、巴黎、伦敦、纽约、华盛顿等欧美著名美术博物馆,仔细研究欧洲大师原作,他对俄罗斯油画也特别熟悉,多次访俄,系统地观摩代表作品,同时与俄国在世画家和重要艺术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从他主持出版的欧美、特别是俄国著名油画家画册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广博的油画知识和多元的美学判断力。学识与审美判断力铸就艺术的眼光,影响艺术的趣味和作品的品质。在传世的杰作面前,衍波深感自身的渺小,同时也认识了自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使自己能以更鲜明、更直接的方式愉快地投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将对传统的崇敬与对视觉世界的热情转换成为个人载体,形成一种浓烈而谨严的绘画风格。
衍波喜画风景,也许与他生于青岛、长于青岛所积累的视觉经验有关,他特别擅长描绘河景、海景和雪景,而这类作品中特别出色的是威尼斯写生。在威尼斯,海光折射下的自然美景孕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乔纳和提香等油画大师,他们与以扎实的素描造型为宗的佛罗伦萨大师们相对,以色彩为主来表现视觉世界,率先将丰富的色调与生动的笔触凝炼成油画艺术的生动语言。油画传统与景物在威尼斯完美地结合: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与建筑非常适合油画媒介的表现。
“睁大眼睛,仔细凝视,好好看看前面的景色,记住它,注意这特定的光,特定的色彩,特定的氛围,它们永远不会再那样贴切地结合在一起了,而我用画笔抓住了它,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努力能留住生活中的这一瞬间了,赶紧,在它沉入记忆的深渊之前抓住它。”
欣赏衍波威尼斯写生作品时,似乎能听到他这般自言自语,感受到他写生时的专注与兴奋。《阳光下的威尼斯》组画是红与蓝的亮丽交响,色调饱和,色彩斑斓,笔触奔放,摆上画布的每一笔又蕴含丰富的色彩,肯定而富有弹性,明晰而充满变化。风格、技巧、规则在这里不再重要,举足轻重的是把眼前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转换到画布上,感觉的敏锐性、表现力的强度冲在前沿,色彩的浓烈、笔触的厚重、构图的张力由此凸显,往昔习得的规则、技巧和风格都退居后方而为之服务。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某种风格和规则的产物,风格本身决非是艺术评判的标准依据,在同样的风格中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也会出现次等甚至庸俗的东西。衍波受俄罗斯油画影响颇深,在全山石教授的指导下,受过前苏联绘画体系的严格训练,吸收了相应的观察与表现方法。他笔下的雪景,如在俄罗斯等国的对景写生《百年谷仓》《雪融时分》《洛基山下的农舍》《冬日》,也包括在中国乡村所画的《山林初雪》等,取景构图、色彩情调都带有俄罗斯意趣,连像《有红船的码头》这样的作品都有列维坦式的意味。乍看之下,这些写生打上了鲜明的全山石印记。全山石教授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油画大家。他早年留学列宾美术学院,在吃透了俄罗斯绘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欧洲油画本源,谙熟其表现和技法传统。在这一点上,衍波受益于全老师。细看他的作品,不难发现那洗练的构图、明丽的色彩和肯定的笔触中包含着欧洲油画韵味,《卡纳西桥》中厚实的笔触浮雕感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质。
这并非说衍波一味模仿欧洲和俄罗斯油画而放弃艺术个性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方面,衍波体现出艺术家应有的品格与沉着。他知道,艺术个性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高远的艺术理想和深厚的艺术技巧之上,由此他坚定信念,不从众,不随流,踏实地走自己的路。自我个性的表现,不是颠覆的结果。艺术的革新,并不一定要以否定为起点而开启新途。衍波承认、吸收、珍惜前人对他的影响,主动在其感召下,灵活借助这种影响力去面对自然,进行个人的移情和投射,将传统与个人当下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在他看来,艺术风格的相似并不会妨碍他表达此时此地所唤起的敏感性和表现密度。艺术作品的动人情感力量应该高于形式和风格的考虑,换言之,风格与形式的选择服从于情感强度的需要。
衍波始终牢记一条古典艺术诫律:把握绘画的整体统一性。每一形体的塑造,每一笔触的安放,形体、笔触和色块之间的关系,他都力求胸有成竹。看他作画,仿佛是在干脆利索地用笔和颜色搭建一座城池,好像是音乐的城池,令色彩从中奇迹般地发出音乐,吟唱着响亮的旋律。在晴空中隐身的音乐女神正在垂怜美术这片静止的风景。在音乐王国里,有游吟诗人,在美术国度里,衍波可称得上是游吟风景画家。
(曹意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新美术》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学位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分委会召集人。)
李岩选
号砺石斋主。1948年生,山东省临沭县人。从教多年,曾任临沭县文化局副局长。1988年调明天出版社工作,1994年调山东省出版总社,编审。从事出版编辑工作二十余年,业余时间潜心研究书法创作,先后出版书法字帖、专著、光盘等50余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山东工作委员会主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更多新闻
More- 践行中国梦 彰显党员本色2015-12-11
- 新华物流举办岗位练兵技能竞赛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