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倾听现状 理清思路 践行:抓好双品 鼓励创新
本报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1日和3日上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先后到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明天出版社调研。与社领导班子面对面了解、商讨问题,直接与一线编辑接触,同出版的行家里手沟通讨论。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把存在的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分析,思路清了,措施对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明朗了。
张志华在听取了社领导班子的汇报后说,集团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较多,特别是目前存在的经济结构比较脆弱的问题比较严重,各社有各社的实际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突破,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三个要”和“一个不要”。
要沉下心来,认真地研究抓好“双品工程”。张志华指出,实施“双品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目前一般图书中精品书少、出版社在全国同行业内影响力弱的局面。集团对此专门出台了《“双品工程”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前不久又专门召开了“中国好书”对标会,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逐渐提升集团的品牌和美誉度。明天社这些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很好的资源和经验,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妥善处理好品种和精品、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把动销品种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文艺社在“双品工程”建设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快形成自己的产品线。近年来,出版图书的品种、总印量、定价总额的增长幅度均在放缓,这更需要我们去认真做精品。销售市场的组织形式也在深刻调整之中,民营书店的兴起对传统新华书店的营销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强化市场意识,营销人员与编辑人员要多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应该形成一种机制,才能使“双品工程”真正与市场对接。
要重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张志华说,现在数字出版、网络的发展对出版业影响很大,这种冲击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认真地研究网络出版,不去研究新媒体融合发展,很可能就要落伍。在融合发展时期,依然是内容为王,其他平台为王、技术为王都是建立在优势内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内容资源一定不能丢。出版行业要跳出传统介质和形态,努力从面向图书市场向面向阅读市场转变,这个转变十分重要,通过占据优质版权资源并开展版权经营活动,提供延伸服务。现在集团正在全力打造“爱书客”,集版权贸易、自出书、销售、版式库、资料库等于一体,欲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网络商务综合平台,成为集团的一个重要品牌。各社可以主动和这个平台沟通,寻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要努力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张志华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创新经济,求生存、求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创新,要大胆的想、大胆的试。出版业新常态提出的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出版要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要作为基本原则来指导出版工作。创新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政治红线不能碰,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二是做事不能低俗,要有品味。现在出版的书都是服务于读者、服务于某个产业,下一步的出版工作不能单纯地满足于这一点。出版企业要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就像明天社幼儿园合作办学的实践。专业出版社正在进入专业服务产业,专业的出版社转型会转得更好,专业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明天社要围绕少儿出版这个产业,开拓思路,拓展视野,认真探讨。
不要放松教材教辅的工作。张志华强调,教材教辅现在仍然是我们的生命线,坚决不能放松。目前来看,集团还没有完整的集团版的教材,教辅也存在无序竞争的局面,以致错失了很多机遇,造成了目前很大的被动,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改观,现在股份公司正在研究教材教辅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调研中,张志华对文艺社、明天社对自身问题的剖析表示认同。建议文艺社在古典文学、诗歌散文方面下功夫,形成主打产品;鼓励明天社继续在出精品书、建品牌社方面当好集团和股份公司的排头兵,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更多新闻
More- 战略交流 成果展示 文化互鉴——美国书展之行“走出去”收2015-07-10
- 股份公司2014年度股东大会、二届董事会、监事会一次会议圆满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