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术图书“走出去”
时间:2016-06-21
作者:国际商报
来源: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增强,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也迎来了绝佳的机遇。
如何加强中国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出版合作,让世界上的更多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下的改革与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大出版社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在第四届京交会首次举办的服务示范案例遴选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学术“走出去”项目获得了“最具国际化战略服务示范案例”。
对此,人大出版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刘叶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服务示范案例遴选,我们报的是学术"走出去"项目,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版权图书中90%都是学术类图书。能够获奖,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激励。”
就人大出版社学术“走出去”之路,刘叶华侃侃而谈。倚靠着人民大学这一国内顶尖高校,人大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主要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不做理工书,这与人民大学的学科方向是一致的。人民大学在全国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力量雄厚,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编辑部的实力也很强,分工比较细。”“过去我们都是从国外买版权。从2007年起,为了响应国家鼓励图书“走出去”号召,我们开始尝试往国外卖版权。但学术图书不好翻译,又都是大部头,刚开始做的时候挺难的。后来我们发现,学术图书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优势,国外很多大的出版集团就是专门做学术图书的。慢慢地,我们每年版权输出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多,2009年至今,每年有100~200种版权被卖到国外,累计已经有1600~1700种学术图书跟国外签订了出版合同。”刘叶华介绍道。
能有这么多的学术图书“走出去”,与国外对中国的关注密不可分,刘叶华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现在国外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类书籍非常感兴趣,需要很多讲中国案例的学术书籍。这方面版权卖得也比较多。例如,人大前校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一书,讲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战略,每年出一版,连续几年都是国外的畅销书。再比如现在民进党副主席朱永新出的《朱永新教育作品集》,全套书共16卷,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提倡中国的新教育,其英文版获得了美国劳特里奇教育奖。“以前是我们找人家来推我们的书,现在人家开始找我们,希望能够出版中国案例的图书。”刘叶华进一步说道,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人大出版社也加快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拓展步伐。“我们社长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社,改变原来一本一本卖版权的旧模式。今年1月,我们在以色列建立了分社,4月在罗马尼亚建立了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今年我们还打算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分社。这都是人大出版社实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步骤。未来,通过与国外大型出版公司的合作,不仅是我们出版社的图书,还将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也通过版权代理的方式在国外翻译出版。”
当谈到国内出版社如何获得国外市场认可时,刘叶华分享了人大出版社的经验:一是选对合作伙伴,有实力有渠道、宣传能力强的大型出版社,可以通过他们的渠道推广;二是本土化,丝路沿线的一些小国家基本没有大的出版集团,在这些国家就要做本土化,在当地设点,建设自己的渠道,把书推出去;三是融和发展,这个趋势很明显。比如图书电子化、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以及销售数字化图书的平台和数据库等,这也是进入国外市场的一个契机。我们也在考虑建立平台或者数据库来销售图书。当然,学术图书“走出去”也面临一些困难,刘叶华说,比如专业化人才少,资源欠缺,缺乏资金支持等。
更多新闻
More- 新闻出版"走出去"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2016-06-30
- 类型文学“走出去”渐入佳境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