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云: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2/4)

时间:2022-08-12 作者:山东出版 来源:本站

一、“双品工程”这七年

集团出版主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涉及问题广、难度大,需要制度和政策保障。为此,2015年我们开始实施出精品书、创品牌社的“双品工程”。七年来,共奖励1308个项目类别,评出了39位金牌编辑、20位新锐编辑,累计奖励金额3697.723万元,为引导出版单位出“双效”好书、创品牌社、做优秀编辑、提升“走出去”影响力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集团获国家级大奖、入选国家级优秀出版物评选及重点工程的精品项目逐年增多,屡创新高。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与警醒。这七年也是出版形势快速变化的七年,实在地讲,我们的出版理念、出版机制、出版组织、出版实操等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变化带来的冲击,真正能助推出版主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出版生产模式与体制机制仍需改进与完善。总体上看,我们仍主要面临以下的形势与问题:

(一)出版结构比例失衡问题仍没有显著改观,精品出版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股份公司近三年来的出版品种中,一般书占比由之前的40%左右降至30%左右。这与书号缩减、书号资源优先保障教材教辅出版有关,但问题是,一般书品种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单品种效益提升的目的。各出版社长期以来严重依赖教材教辅,导致一般书的策划、营销能力严重不足,融合创新缺少办法。整体上看,公司经营结构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仍是悬在我们头上随时都有可能掉落的一块巨石。

七年来,股份公司开卷零售市场排名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整体来看,公司精品出版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般书的出版质量效益还不够高,还存在重复出版的现象。第二,部分出版单位的出版定位仍不清晰,主攻方向不明确,产品线仍存在散杂重的现象,多数细分板块还未形成品牌优势。第三,编辑选题策划能力亟待提高,原创精品尤其是畅销书策划能力不足。第四,图书的打磨不够精细,图书市场竞争力不强,编校质量压力较大。第五,宣传营销能力不足,尤其是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拓展渠道的能力和方法欠缺。

(二)应对新技术、新媒体对出版生态的冲击滞后缓慢

近年来,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整体的出版生态带来了冲击与阵痛,既造成了传统出版业某些环节的颓势,也为出版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工具。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适应并利用这些新工具赋能出版主业的意识、力度与效果均不尽人意,而一些行业领先者尤其民营文化公司以及部分新入局者,已在出版全流程中与这些新工具、新渠道无线对接。

(三)出版管理部门对出版业的新定位仍需深化认识

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后,中宣部统一管理出版工作,强化了出版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四年来,出版管理部门的变更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强化了出版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效益绝对优先达到历史前所未有高度,中宣部每年都要对出版单位进行社会效益考核。第二,出版了一批代表这个时代高度的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成为出版业的重要出版门类,会逐渐成为今后出版业的重要方阵。第三,缩减书号供给,推动出版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出版单位调整出版结构,提质增效。第四,图书市场经过价格混战后,有可能变得规范有序,图书电子商务领域的低折扣乱象有可能得到改观。总之,出版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将引领我们的生产行动,必须加深认识,谋划好定位与发展方针。

(四)内部用人机制与政策仍需进一步科学与灵活

由于各种原因,国有文化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僵化一直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集团内部的用人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在保证用人制度科学规范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灵活性,为出版各环节的现实服务,杜绝官场思维,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站到前台。这几年,我们的人才外流出去的不少,外边成熟的人才通过市场引进的不多。在用人机制灵活化方面,我们身边的济南出版社、青岛出版社都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