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墙”的相遇
韩国画家池京爱带着她的获奖之作《墙》来到中国,在这次中韩图书交流的盛会上,她说这面“墙”不是隔离是包容,是温暖。中国作家郁雨君也说,她喜欢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说的那个谜语,一堵墙会对另一堵墙说,拐角见。
国与国之间被国界线分离着,貌似有墙;出版行业被重重困难包裹着,着实有墙。重要的是,如何相遇?“拐角见”之后的故事如何?
图书行业面临多重厚障壁,中国出版行业的功利化与电子产品与网络的广泛冲击是毋庸多言的。从韩国方面看,韩国的读者世界也有功利阅读,心灵鸡汤、励志神话和各种各样的教材教辅销量一直领先;韩国的青少年也会痴迷影视剧和漫画,这种直观快速的信息展现方式,刚好与时代快节奏生活相适应;韩国的成年人也拿着手机,低头族遍布大街小巷,韩国甚至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将WiFi遍布全国……
在这次中韩盛会上,从韩国代表的介绍来看,韩国面对这层困难之墙的努力也是空前的,大环境上,中国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各种阅读季的遍布,正是这种政府破“墙”思考的下文。韩国却因为国家体制的不同,让全国范围的、通过政府干预的普遍阅读成为一种奢望,韩国出版行业只能另辟蹊径。
一则,韩国通过种类繁多的国内外的奖项来推动本土的图书出版,努力拓展市场。比如,韩国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自己的绘本创作,为时已晚且举步维艰,然而,随着行业制定的参评各种国内外奖项的方针的落实,2004年以后,韩国开始在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屡获奖项,甚至还有作品在国外风靡,再回流到本土。同时,国内的绘本培训学校花开遍地,从事绘本的年轻人雨后春笋。近年来,绘本创作题材也从单纯的针对儿童的创作拓展到成人世界或者艺术世界,读者层也跟着扩大开来。
二则,韩国通过对读者层的分类,进行分售。韩国的读者层,从小说层面看,主要是30-40岁的人群,从他国引进的小说,也主要针对这部分人群;从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层面上看,则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绘本层面看,主要是儿童群体。这种层次分明、毫不求全责备的分售方式,虽然较为程式化,也丧失了多元可能,但是定位清晰,图书在市场销售上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则,对引进的图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引进版权上手快、抽身也快。韩国对中国图书的引进,早就较有规模。易中天“品三国”系列的热销以及韩版《命中注定我爱你》上映之后,韩国出版商对中国故事日益重视。当然,韩国引进的《幻城》《三重门》《蛙》等小说引进之后收益惨淡,反而说明韩国大众对中国故事兴味索然。基于这些经验,韩国在图书出版,特别是此次中韩图书交流会上,对绘本、传统文化漫画的关注显然重于其他,如“布丁卷涂鸦日记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等。
从这些经验看,韩国对出版之墙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中国图书的文化内涵深厚,韩国图书的创造性强,两国若在相互引进图书上依然解决不了“墙”的问题,不如让这两堵墙在相遇后,小范围内连成一体,针对各自特色共同策划建立创作平台,在创作阶段就用“混凝土”造就适合中韩两国的图书之墙,迎来拐角见之后的春天。
更多新闻
More- “金睛奖”评选《山东画报》再折桂2015-08-10
- 《寻找鱼王》入选“中国好书”6月月榜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