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思互联网+时代出版创新模式(一)
创新 引领 融合 构筑出版新生态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是在卖某个产品,而是通过平台进行用户引导。不少互联网企业其实做的是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等进行合理化数据分析,提供用户人性化的购物决策,做广告的精准投放。通过广告、游戏来获得收益,使一些传统行业成为他们的下游产业。
陆建平,1966年3月生,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学系副教授,在“最有魅力的老师”排行榜上的“魅力指数”超过了易中天。他被誉为业内领军人物,其对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创新模式的研究,拥有独树一帜的解析。
10月10日,集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学系副教授、知名学者陆建平为各单位管理层进行了一场生动、有料、极其开拓思维的互联网与传统出版业创新模式培训讲座。陆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大家熟悉的互联网产品和模式说开。腾讯、阿里巴巴、亚马逊、谷歌、苹果、小米……陆教授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企业案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互联网时代,数据如何重构商业,流量怎样改写未来,并且指出,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就无法生存,经营模式和产品落后的企业只会遭到市场的淘汰。结合亚马逊的典型事例,陆教授从更加宽阔的互联网商业视角引领大家重新审视出版行业,使参会人员深受启发。
从本期开始,《山东出版》报以专题形式刊登与会人员的心得体会,以供交流和借鉴。
文学出版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文艺社 李宁
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出版呈现如下特点:门槛低;可复制性强;受众广,热度高。所以,当文学出版尤其是通俗文学与互联网进行关联,便迅速融合、膨胀、崛起,催生出新的出版形态。文学出版特点与互联网优势的重合,使文学出版和网络的融合产生出裂变式发展。这种发展改变了文学出版的生态,并对传统文学出版产生强烈冲击。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网络文学的扩张和“IP经济”竞争的白热化。
“互联网+”1.0——出版流程再造、升级
互联网对传统文学出版的改变不仅仅是工具上的,而更是观念上的,是格局上的,是模式上的。我们必须注重用户体验,增强服务思维,而不再是仅凭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喜好对出版内容进行选择。互联网与出版的融合,使出版不再只是传统的作者对读者的一对多单向度传输,而必须正视读者的需求,了解读者的反馈,针对目标读者进行精准化生产。我们要融合互联网,以“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建立圈子,精准生产营销,实现大数据背景下出版流程的再造与升级。目前多数传统出版单位都已着手此项工作。
“互联网+”2.0——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转型升级
走过“互联网+”1.0阶段,出版社不再局限于传统选题、印刷、发行的思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动内容资源优势、专业采编优势,根据读者的喜好,把握出版物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形式,以全新的生产方式,凭借升级后的数字化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知识化服务能力建设,逐步从内容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提升,进而成为平台运营商,真正从传统模式中剥离出来,完成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转型。
“互联网+”2.0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转型。目前来看,可以通过三条道路来实现:构建数据库——打造“互联网+”出版流程,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构建网络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平台效应,向服务提供商、平台运营商转型;跨界融合——以IP资源为抓手,采用多元化竞争战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介发展,改变产业结构。
无论哪一条道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对产业转型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三条道路都是传统出版拥抱“互联网+”的战略性选择,即使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我们当瞩目长远,从点滴做起。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不可否认,无论是传统文学出版还是互联网文学出版,能够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和效益的,仍然是在内容上获得认可的文学作品。“互联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实现形式,但本身并不对文学内容进行增值。所以,在具体的产业运作层面,“互联网+”战略与“内容+”战略并行不悖。
坚定不移地拥抱“互联网+”
●科技社 夏魁周
互联网时代的横空降临是颠覆性的,是革命性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改变人的很多思维和行事方式。互联网公司自身不制造产品,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产品,如淘宝网不做书,但拥有比任何出版社都多的图书。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其深刻意义亦在于此。
勿庸置疑,传统出版社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增值平台,实现内容产品的无限嫁接和立体全方位传播,创造从数字阅读、影音文化、创意衍生到大数据和增值服务的多业态多媒体产业链。
坚定不移地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不要有任何犹豫、迟疑
当前传统出版行业的“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引发的震动、阵痛我们已有切身感受,最明显的例子是《妈妈宝宝》杂志广告收入的断崖式下滑。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模式必将全面进入出版行业。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接受,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学网、懂网、用网,从而推动出版社“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
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
人类赖以进步、社会赖以发展的是文化内容,而不是其他。从结绳到青铜器,从竹简到纸,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载体怎么进步,它们承载的都是人类赖以进步的文化内容。即便到了“互联网+”时代,任何影视、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离开了内容也将一事无成。财政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4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要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更好发挥舆论引导、思想传播和文化传承作用。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推动内容生产向实-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
要有用户思维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至为重要。从专业角度讲,诺基亚手机的参数要优于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的用户体验无与伦比,结果诺基亚一败涂地,而苹果一枝独秀。读者购书除了内容,还需要你的服务、体验、互动、参与、增值等等。出版者要从“生产销售图书”向“提供内容和服务”的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从“人走茶凉”的一次性购书向对网络销售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增强全流程服务过渡。
扩展内容传播渠道
财政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出版社要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传统发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传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努力将实体书店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消费场所。支持实体书店与电子商务合作,在区域配送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服务模式。进一步开拓农村等出版产品消费市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粘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当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显而易见的。最需要的就是最欠缺的。首先是用户、数据之缺乏及其实现手段的缺乏。在“互联网+”时代,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的争夺远比传统出版时代要激烈、迅猛,这些都是建立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战略的必要基础,可以想见,一家出版社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面前是多么贫乏无力。其次是人才队伍的匮乏。所以我们必须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定的信心来面对“互联网+”,直面困难、克服困难。
&
更多新闻
More- 名家精彩 书香远播——山东书展全省各地分会场精彩纪实2016-10-12
- 阅尽精彩留余香——山东书展巡礼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