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深入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 推进集团转方式 优结构 促动能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这段时间,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自学等方式,逐步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将初步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作一下交流。
一、十九大的主要贡献
我体会,十九大的主要贡献就是明确了一个指导思想,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
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次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是党的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十九大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国防、军队、外交、党建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其历史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党在革命性的锤炼当中更加坚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两个重大政治判断: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第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其重大意义就是“三个意味着”,即: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意味着”深刻阐述了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十九大报告关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二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1956年党的八大之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又一次科学定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主要由于以往的提法都过时了,新的制约因素日渐突出。可以说,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这个重大判断意味着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形式、宏观调控政策三个方面将发生重大转变,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我结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形式、宏观调控政策将要发生的重大转变,结合集团出版、发行实际,谈谈个人看法:
(一)从经济发展模式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个时期是短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是做量、做规模,先解决“有”的问题。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比已达15%左右,但质量效益不高,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处在一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中国消费者蜂拥至日本购马桶盖这一案例就充分暴露了我们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中,通篇没有出现GDP,但有大量的质量、效益、结构、活力等字眼,特别强调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都将有力的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结合我们的发展实际看,集团发展也处在相对比较粗放的增长状态。从出版方面看:在国家层面,经过出版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出版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版产业的主要矛盾,由之前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与落后的出版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出版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出版业从稀缺经济时代迈入丰饶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稀缺经济时代,稀缺的是出版产品,丰饶的是闲暇时间,因此出版产业的主要矛盾,就是要以落后的出版生产力尽量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版消费需求。在这一时期,规模发展、规模经济是出版产业和出版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而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版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从1979年的1.7万余种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近50万种。产品的极大丰富,产能的急速增长,标志着出版产业进入丰饶经济时代。在丰饶经济时代,稀缺的是注意力,丰饶的是出版产品以及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产品过剩。在丰饶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化发展之路越走越难,“多而不精”成为群众对各类出版产品的普遍感受。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2016年间,我国图书出版总定价从1183.37亿元增至1580.96亿元,增幅33.6%;库存规模从841.88亿元增至1143.01亿元,增幅35.8%。库存增速大于生产增速,总库存占年度出版图书定价金额的比例从71.1%增至72.3%。这些库存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供给侧存在的很多矛盾与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出版产业必须聚焦主要矛盾的转化,必须扭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重大难题、实现重大转型和重大突破。
从我们自身实际看,出版领域:近三年,股份公司在整体零售市场的码洋占有率在1.3%上下起伏,排名基本稳定在15名上下。股份9家图书出版社,只有明天社一家跻身零售市场前列,人民社、美术社多年在200名上下徘徊。从股份公司零售市场监控销量分布来看,存在脖子细长(有畅销书,但偏于一社)、腰细(常销书少)、腿无力(滞销书多)的现象。2017年1-10月,开卷监控系统中,股份各社共有17833种图书产生动销,其中2017年上市新书1617种。排名首位的中国出版集团动销品种83097种,其中2017年上市新书7426种;排名第10的时代出版传媒动销品种26100种,其中2017年上市新书2154种。在股份公司17833种动销图书中,扣去一号多书的图书,动销图书为17642种。从这些图书的监控销量来看,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监控销量在10万册以上的热门畅销书,有39种,全部为明天出版社的图书。第二类是监控销量在3万至10万册的图书,有38种,除明天社的24种书为自主运营外,其他社绝大多数是由民营公司销售。第三类是监控销量1万至3万册的图书,共有170种,其中明天社112种,人民、文艺、教育、科技、友谊、画报出版社有部分自营品牌图书居此序列。第四类是监控销量3000册至1万册的一般性常销书,明天社711种,其他多家社有几种至几十种不等。第五类是监控销量在500册至3000册的图书,此类书有1900种,占10.8%。第六类是监控销量低于500册的图书,有14885种,占动销品种的84.4%。也就是说在集团9家社中,动销品种中有84%是销量低于500册的图书。概括来讲,我们集团除去明天社,其他出版社还都处在粗放型发展的过程中,这就是我们出版集团的现状。下一步,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以推动建立全新的精品力作生产机制为重点,全力实现质量变革;以推动构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全力实现效益变革
更多新闻
More- 张志华: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落实2017-11-13
- 张志华在济宁潍坊滨州调研督导时的讲话(摘要)2017-06-29